【腸道雜症】幼兒陣發性腹絞痛大便混有血絲 可能是腸套疊須及早診治

醫生診症室

發布時間: 2022/06/09 13:54

分享:

分享:

兒童腸套疊是指一段腸道套進另一段腸道,是兩歲以下小兒腸道梗塞的常見原因之一。病因是迴腸末端的淋巴組織,因上呼吸道感染或腸胃炎而脹大,令迴腸末端套入盲腸和結腸所致;亦有偶然因梅克耳氏憩室和瘜肉等腸道疾病而引致,約有75%個案是兩歲前的嬰幼兒,其中5至9個月大幼兒病發率最高。

腸套曡可以發生在腸道任何位置,較常見是大腸與小腸的連接位。小腸蠕動時套入大腸被夾住,會影響血液供應,嚴重可致腸道壞死。腸套疊一般來得比較急,幼兒初期會出現陣發性腹絞痛,痛楚一陣一陣,但痛感猛烈,年紀輕的孩子不會表達,可能只會間歇性嚎啕大哭,或在疼痛發作時候兩腳捲曲縮着肚子。

最新影片推介

腸套曡也會阻礙正常腸道蠕動,引起嘔吐症狀。如果沒來得及診斷,患者的情況會持續惡化,排出的大便混有血絲和腸道黏液,呈現紅莓啫喱狀。腸道阻塞會使腹部腫脹,無法排除氣體。

兩歲以下的嬰幼兒出現腸套曡,多與上呼吸道感染或腸胃炎引發腹部淋巴腫脹有關。臨床經驗中亦有較大年紀男童出現腸套疊,風險因素包括腸臟出現瘜肉或腫瘤、曾接受腹部手術。腸套疊是急症,必須及早診治,避免被緊緊箍實的腸道組織缺血及壞死。

醫生會利用超聲波檢查為患者確診腸套疊,安排患者進行俗稱「泵腸」的氣體灌腸復位治療,方法是從肛門放入氣泵,然後加壓推出腸套曡位置,並以X光透視或超聲波造影監察進度。灌腸復位是非手術治療方法,成功率約80%,不適用於腹膜炎、腸道穿孔患者。

如果灌腸復位失敗,或因禁忌症未能進行治療,則有需要全身麻醉進行緊急手術。手術方法分為利用腹腔鏡或剖腹方法解除腸套曡,及檢查腸道是否有壞死迹象。

全文刊登《香港經濟日報》,原題為「腸套疊常見於兩歲以下嬰兒」,標題經TOPick編輯修改。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立即下載:https://bit.ly/34FTtW9

撰文 : 司徒達燕 小兒外科專科醫生
欄名 : 友健康

撰文 : 司徒達燕 小兒外科專科醫生